电影推荐 —— 2018-02-20
<****>对合理要求,sir向来必应。****>
比如。
前几天,特约作者 @*十四在《马戏之王》影评,蜻蜓点水地说了一份“给孩子十岁前看的学科启蒙电影”清单:
《头脑特工队》讲心理学,《疯狂动物城》讲政治学,《海洋奇缘》讲人类学,《寻梦环游记》讲**学……它们符合主流的价值观,同时也展露了真实的暗黑一角,但这种黑度又是孩子可以接受的。
都是好片。
都有你看不到的好?
果然,评论区变成妈妈饭们隔空击掌的海洋。
你们的新年愿望,sir忍心视而不见吗?
不能。
有请 @*十四。
文 | *十四
sir电影独家专稿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
哇咔咔咔。
没想到好多人都对我这份育儿list感兴趣,已经等不及分享我的育儿观了呢。
心理学
适龄儿童:七岁
***这部动画出在2015年。
看这部电影时,我已成年很久,仍觉得深受启发。
如果十几年前就有如此生动的心理学科普故事,我就不会总是在“如何接纳情绪”这门课上受挫了。
我的一位心理咨询师好友,曾经不无感伤地说过——
他发现许多病人的病因,都来源于无法接纳自己的情绪。而接纳之前,需要一个动作,就是觉察。
这部电影的可贵,在于它通过将人类的五种基本情绪拟人化(喜怒哀忧惧),带领孩子学习探索情绪——这个大脑内部世界的秘密。
也就是,帮助我们去“察觉”。
代表着喜怒哀忧惧的五个小人
接纳,并不代表接纳后,情绪必然需要改变。
接纳的意思是,允许它们不改变。接纳的目的,是移除针对情绪的情绪。
——这段话很绕口,对吧?
看电影,你就懂了。
电影里的小女孩莱莉搬家后,在公车上,父母怀里哭出来了。她允许了自己悲伤,哀悼了对旧家的别离。
而在此之前,喜(joy)一直在控制、过度控制,甚至排挤悲(sadness)的情绪。从而,导致了抑郁。
电影里有个隐喻:
悲伤一直都在核心记忆里面,只是女孩没去触及而已。
在电影靠近结尾处,joy滚动核心记忆球,她突然发现,正是sadness的存在,让女孩得到了很多安*和支持。然后joy允许sadness去碰核心记忆球,放回去,此时女孩哭出来,跑回家了。
所以,悲伤虽然是一种负面情绪,但悲伤的表达也有它的功能,可以帮助建立人与人的联系,培育温情。
接纳就是创造一个空间,让情绪存在。
知道它在,但不对它做什么,也不听从它去冲动地做其他事。
人的成长,就是逐渐学会容纳和觉察复杂情绪。
所以影片末尾,女孩的核心记忆球,颜色变得越来越丰富。
政治学
适龄儿童:八岁
《疯狂动物城》出来时,我三刷影院,非常夸张地在微博写:
这一定是本世纪最了不起的**寓言片。
——虽然那时候本世纪才过了十几年。
8岁的孩子已经**校园,脱离家庭温室,开始群体生活。
这部电影关于挫折教育,关于欺骗与成长,但最重要的,是关于思考:
个人存在的意义,有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对自己所处位置的认知。只要我们还在社会中生活,就势必要和所有的人一起分享权力。
人作为政治动物,存在、并生活在政治共同体当中。
政治是人最重要的属性。
在我看来,政治学的第一重范畴,就是人如何与其他人一起分享权力。
虽然我很希望我的孩子,能够遇到全世界最温柔的老师、最善良的同学、最体贴的朋友,但他也必须得开始适应,人类的世界从来不单纯。每个人天然地带有立场,为了**自己的利益,有些人甚至会使用很多手段。
手段本身并无对错,有些手段是为了一个好的目的,比如朱迪和尼克为了获得证据联手欺骗羊市长;有些手段却以高尚之名行卑鄙之实,比如羊市长借口为弱小群体伸张权利而图谋私利。
孩子都是单纯耿直的,但当你逐渐长大,希望你能够渐渐明白:
这个世界的规则只会为强者改写,而不会替弱者伤怜。
强者自渡,圣者渡人。
我希望你早日失望、早日跌倒、早日痛哭流*,我还希望在那之后,你能勇敢爬起来,开始学会小心翼翼地保护你心里面最初的朱迪。
这个世界有无限可能,但让它变得更美好,永远都应该是我们出发的目的,与渴望到达的终点。
人类学
适龄儿童:九岁
这部电影的票房和影响力,都不如前面两部。
但却是我个人最喜欢的一部。
乍一看是追梦套路,一个小女孩踏上冒险之旅拯救族长,打破陈规寻找内心深处的自我。
但剥开《海洋奇缘》的外衣,是一个海岛民族的朴素**神话:
一个被抛弃的人类男孩毛伊得到了神的怜悯,被赐予一件可以变身的神器。毛伊拥有神力之后,致力于为人民*务,给人类带来了椰子、土地和可以居住的岛屿,最后还偷盗了神的心想送给人类,招致了神的愤怒。
拥有“**”血脉的莫阿娜,在成长中得到使命的召唤,感化毛伊,送还了神的心脏。
莫阿娜和毛伊
毛伊的原型maui,在波利尼西亚民族的知名度,大概相当于盘古、后羿、燧人氏等加在一起之于中华民族。
所有英雄该做的事,什么**辟地、射太阳、盗火种、**食物(椰子)、创造土地(岛屿)等等,他都做过。甚至为了替人类追求永生,他还付出了自己的生命。
波利尼西亚人,是早期最了不起的海洋民族族群。他们依靠着独木舟和一代代舍生赴死的探险者,征*了半个***。
而莫阿娜,就是这个民族精神的化身。
我最感动的,是***在多年的人类学调查后,把一个前现代的神话变成了拍给****的小孩子看的动画。
作为一个世世代代流传着陆地民族基因的后代。
我们很难想象另外一种人类群居的生活方式。但这个世界上,有许多截然不同的文化形态——有多少人能想象,在互联网**的今天,**还有习惯了**身体的原始部落。
*****上的波利尼西亚民族依然向往海洋,这些正属于人类学研究的范畴。
我本科的人类学老师,在毕业时送过这样一段话给我们:
我觉得我们四年来在做的事,不仅仅是学习,还是有温度地学习。当你们从这里毕业,出去看到更大的世界,拥有的并不仅仅是人自身的同情心和同理心,还能抱有人文主义的理解。
什么叫理解呢?
我们尊重别人,不是怜悯他们,而是去了解他们,我们知道他们不是在胡说八道,他们的话语体系是有逻辑的,我们会努力去理解他们的逻辑。在某些价值观占据制**的今天,面对很多格格不入的文化体系,希望你们能用学到的东西,去真正地理解别人。
我希望他以后对差异保持敬畏,不要轻易给别人贴标签,不要对不了解的东西轻易下定义,无论是不同的文化,还是不同的人,观察、思考、交流,而后再选择。
希望《海洋奇缘》能让9岁的他第一次感受到异质文化的魅力。
**学
适龄儿童:十岁
我10岁那年,爷爷去世。
南方的乡野敲锣打鼓,哀乐震天。仪式,把死亡渲染上神圣感。
但我,并不理解它的意义。
大人们战战兢兢地告诉我“爷爷走了”,所有人都在避讳那个词——
对孩子述说“死亡”,太沉重了。
所以让《寻梦环游记》来告诉孩子,什么是灵魂,什么是羁绊,什么是死神无法带走的。
这部电影的英文名叫coco。
影片最后,coco**记忆模糊,谁也不认识,只是喊着“爸爸”时,我们终于明白,她这一生,即使到老,仍然是那个坐在床头听着爸爸唱歌的小女孩。
而正是因为有coco活在这个世界,所以那位被家族抹去历史的曾曾曾祖父才能活在另一个世界。
coco这个简单的词,是对死亡的救赎。
死亡,是“失去”的所有形态里最不能承受之重。
但一个人的成长,注定要学会如何接受失去,亲***情莫不如是。
很多问题本质上都是一样的:
如果注定要死,一切化为虚无,那我们为什么还要好好生活?
但人之所以为人,正是因为人愿意去接受别人的情感,也接受这种情感联系带来的不确定性。
很多人因为感受到了这种不确定性带来的伤害,而宁可把自己包裹起来,再也不愿意把自己的感情寄托在别人身上——这种不愿意与人发生联系的生活,在心灵上脱离群体的生活,也就不再是“人”的生活了。
**学研究的范畴,正是关于人何以为人的问题。
准确地说,这份完整的list,适合学龄后至大学前所有孩子。
全称叫做“给(7-18岁)孩子看的学科启蒙电影”,或许更合适。
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,我个人是很**早教的,7岁前适合看童话、读韵律诗、听音乐以及感受自然,18岁之后呢,完全有能力选择自己的兴趣爱好,就不需要大人再掺和了。
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在6-7岁之后,孩童才能**到具体运算阶段。在11岁左右,才正式**形式运算阶段,形式的英文叫做form,在柏拉图的《理想国》里,form指的正是一种形而上学的“理念”,所以在我看来,早教无异于拔苗助长。
在大脑尚没有发育到适合思考共相命题时,听故事比讲道理,更适合孩子。
因此,虽然这些电影可以被解读出学科启蒙意味,但这些话并不适合讲给小孩子听。
如果要聊天,也许这样会更好:
宝贝,你觉得这五个小人你最喜欢谁呢?
你为什么最喜欢乐乐,却不能喜欢怕怕呢?
狐狸真的会喜欢上兔子吗?
莫阿娜不听爸爸***话跑出家,爸爸妈妈担心怎么办呢?
……
以上,就是今天我的一点点拙见。
必须声明:
所有内容都来自一个母性泛滥的未婚少女的观察。
我只是旁观者,有人说旁观者清,我不这么想。
ta的清来自ta的远。
因为远了,所以针扎不到ta身上,但也因为痛的不是我,所以能过滤一些当下的情绪,试图总结出一些更持久的道理。
不论是不是妈妈,我们都需要学习。
我也始终相信——
电影和故事是和孩子交流最好的载体。
再说——
一想到以后要应对孩子**稀奇古怪的问题,学习的**是不是该更强了!
本文图片来自**